到訪次數 | 10840 |
訂閱次數 | 1 |
文章總數 | 288 |
今日文章 | 0 |
回應總數 | 0 |
今日回應 | 0 |
隨著網路世界資訊越加豐富多元,資料搜尋更加便利性,在在影響人們閱讀習慣與資訊取得。特別是習慣於暢遊網路世界的年輕族群們,紙本閱讀習慣變少,而網路閱讀率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根據資策會(民98;民99)所做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族群在使用數位裝置進行閱讀的比例最高(49.5%),在閱讀
小組討論(Small group discussion). 小組討論在案例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也是案例探討過程中的關鍵。學者指出,小組討論可集眾人之力集思廣意,更可以達到事半工倍之成效(Erskine, Leenders, and Mauffette-Leenders, 1998)。而同儕間的案例討論,在所花費的時間、涉入程度,滿意度對教材的理解上,都比老
案例教學的價值在於(1)可以促進群體思考增加主動學習的動機; (2)提升反思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擺脫唯一標準答案的枷鎖(王千倖, 民87)。透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案例深度探討過程,學習者可以在分析討論與反思活動中建構有意義的知識與學習經驗,此主動與獨立學習反思能力的培養,實
在研究使用者與內容互動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指出,使用者本身對於學習者控制的掌控程度:全部或部份,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Schnackenberg, Sullivan, Leader, & Jones, 1998; Schnackenberg & Sullivan 2000)。而學習者本身是否具備學科的相關知識,在不同的互動控制學習環境下,對於學習成效的影
科技接受模式(簡稱 TAM)為使用者電腦資訊系統接受度的決定性因素提供理論基礎。TAM主張個人的認知態度(認知的有用性與易用性)會影響其使用態度並進而影響其使用行為(Davis et al., 1989)。認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是指使用者對使用某特定的資訊系統會提高其工作績效的主觀認知;認知的易用
隨著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輔助教學在資訊教育的應用及研究上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有許多學者致力於探討學習者控制(Leaner control)及電腦程式控制(Program control)對學習成效的差異。所謂學習者控制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自己掌控課程的進度、順序﹐內容及回饋(Milheim, 1991);
在超媒體學習系統中﹐學習者控制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議題。學者指出(李世忠, 1993)作為一種互動的工具﹐學習者控制利用電腦與相關軟體滿足學習者對其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與路徑的不同需求﹐增加互動學習與個人化學習的機會。先前的研究指出(Kinzie & Berdel, 1990)學習者控制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正可彌補傳統案例教學的不足,也為案例教學提供一個良好互動的平台,學者指出網路科技與案例教學的結合有幾項特色: (1)藉由網路互動與及時的特性呈現真實性(realism)的案例; (2)透過影像、聲音等互動式多媒體(multi-media)網路的案例教學,可使學習者更加融入案例
一直以來,許多學門皆面臨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問題,使得學生常有學與作不相符的困擾,當學習活動被抽離於實際情境之外,提供實際問題情境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經驗是縮短理論學習與實務應用之間距離的重要關鍵(王千倖,2001)。而案例教學(Case-based teaching)是解決理論與實務脫節問題的有效策略之
網路教學是以網路為媒介,有計劃性的達成某種預期學習結果的經驗傳遞活動,它包含了網路學習內容的展現及傳遞內容的互動過程(單美賢與李藝, 2002)。然而網路課程的開發應依照課程目標、學科特性的不同來設計多元化的網路學習內容模式。學者指出國內有許多教學網站,只是直接將教科書移
隨著資訊通訊快速成長的網際科技,近年來網路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 WBI)已逐漸成為各級學校重點發展的教學課程,我國自民國八十三年開始推動國家資訊通訊基礎建設於各大專院校,推行同步及非同步網路教學課程(楊錦潭與胡寶玉, 2002),以目前市場規模成長速度45%的遠端Web教育而言,其技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