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次數 | 10840 |
訂閱次數 | 1 |
文章總數 | 288 |
今日文章 | 0 |
回應總數 | 0 |
今日回應 | 0 |
新聞寫作 講師:徐玉瓊 103.03.18
課程進度 參、記者要有三頭六臂的本事
一、如何看待記者這個行業
記者自古就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甚至把記者提升到史官的高度,將記者和史官相提並論。
古代史官的實際工作,為逐日記載當時發生的天下大事,檢討、考證史料的真實性,要有直言精神,經過剪裁、潤飾呈現優美文體。就工作內容和功能來講,已經和今日記者所扮演的角色相當了。
知名報人曹聖芬(前中央日報發行人)指出,「歷史記錄過去的事實,新聞則是記述當前的事實」,兩者目的都在為人類活動保存客觀而公正的紀錄,使後人可以從這些紀錄中了解當時社會的真相。
二、記者必須具備的十項條件
因為記者和史官的工作目的一致,工作方法道理相通,所以記者必須具備和史官同樣的要件。唐朝歷史學家劉知幾認為,「才」、「學」、「識」是史官必備的要件,清朝歷史學家章學誠又加了一個要件「德」,所以記者必須具備這四個要件。
1. 豐富的學識與常識
新聞採訪工作重視專業分工,記者本身專業學識與生活常識不足,不僅會被批評不夠敬業,甚至會遭輕視不夠格當記者,它具有下列三項功能指標:
(1)讓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不鬧外行笑話,進而贏得採訪對象的尊重。
(2)讓記者在看新聞事件時容易進入狀況,下筆具備深度。
(3)讓記者在採訪路線容易建立人脈。
2. 敏銳的觀察力
任何事件大都有跡可循,中樂透彩手心會冒汗;人說謊言詞會結結巴巴。「福爾摩斯全集」和「名偵探柯南」可說是詮釋敏銳觀察力的經典作品。
新聞記者要培養敏銳觀察力,可分為兩個方面來討論:
(1)要有敏銳的新聞鼻:新聞鼻就是辨識、發現新聞的能力。新聞來自四面八方,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記者要有敏銳新聞鼻,及時掌握,不要讓新聞從身邊溜走。
(2)要有銳利的新聞眼:一個事件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去觀察問題,培養「同中求異」超人功力,發掘別人挖不到的題材。例如車禍新聞,司機酒後駕車而引起,比單純煞車失靈更具新聞性。因蜜蜂刺傷司機眼睛而引起,又比司機酒後駕車更具可讀性,這都必須透過深入觀察才能發掘。
3. 筆快比筆好更重要
並不是擁有好文筆就是成為好記者的要件,記者撰稿時刻都會和時間賽跑,面臨截稿時間的嚴苛考驗,所以除了擁有流暢的文筆,還必須具有快筆的功力。
4. 掌握背後的意義
記者看新聞事件,不能光看事件表相,必須探究背後的真相,才能寫出好新聞。
5. 適度良好的談吐
良好的談吐,有助讓採訪對象樂於接近,此一功夫可以靠後天努力養成。
(1) 課堂多發問,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 訓練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的機會,多參加演講比賽,參與學生自治幹部選舉,在社團集會中勇於發言。
(3) 訓練自己講話不疾不徐,一分鐘以 180字為最佳。
(4) 訓練自己多說好話,少出惡言,有道是「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要多讚美別人,少炫躍自己。
6. 良好的外語能力
新聞記者接觸外國採訪對象機會極多,例如如有機會隨同馬英九總統赴美訪問,如果聽不懂英語、無法開口以英語提問,就不能完成採訪任務。
7. 邏輯思考的能力
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一是將別人的錢放進自己口袋中;二是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腦袋中。適度良好的談吐、敏銳的觀察力、掌握背後的意義、筆快等條件的養成,都必須以邏輯思考能力作為基礎。
8. 電腦打字能力和拍攝影音檔能力
現今報社招考記者,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分鐘50個字以上電腦打字能力。為提供播報即時新聞,像蘋果日報、聯合報還要求記者拍攝影音檔,可以隨時隨地把新聞傳送回報社。
9. 良好的體力
對記者而言,體力就是戰力。台灣八八莫拉克風災、日本東北大地震,都帶來慘重災情,記者必須冒著風雨和危險,深入災區實地採訪災情,電視台記者需要現場畫面,報社媒體需要現場照片,對新聞記者而言,都是嚴苛的考驗。
10. 具備運用資料的能力
紅花也要綠葉配,記者文筆再好,如果沒有資料靈活搭配運用,就無法完成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都已建立電子資料庫,方便記者與讀者蒐尋資料。
【參考書目】
1. 馬西屏(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 張裕亮(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 。台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