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天下雜誌是台灣經濟脈向最客觀而且最有公信力的雜誌,
媒介雙元論為廣告主V.S.閱聽眾
新聞工業由四大報組成中央社、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這些報社的作用在於當全球有任何地方發生重大人為或天災需滯留現場採訪報導時,這些報社就會派人員駐留,並將訊息逐一賣給有需要的國家或報社同行,
日本大地震(突發重大事件)是否該增加廣告,答案沒有一定,我個人是認為不應該,主要是當有重大事件時,新聞媒體通常為使用子母畫面處理,一來閱聽眾的FOCUS都在災難事件,根本不會關注廣告,二來當災難來臨,閱聽眾充滿著哀傷難過的心情時,如果廣告是跟開心有關的商品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廣告原則理論為
AIDMA A:Attention I:Interest D:Desire M:Memory A:Action
廣告效果進程 exposure->AIDMA/AISAS
壹週刊一本約有60則廣告估計12萬元一則
英國BBC與日本NHK都是國家的電視頻道,內容為王的年代,資訊性/新聞類媒體,台灣的消費力有七、八成是女生決定的。
新聞是民眾最愛看也是最有重要性的,守望決策提供資訊,收視率也是最高,
但SNG車重要嗎?台灣SNG車過於氾濫,一家電視台擁有三四台SNG車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台灣真的有這麼多需要SNG設備的新聞嗎?往往都用在社會事件、車禍等,出車到現場問些八卦等沒有營養的新聞,實在浪費資源。
電視類型已窄化,如電視台已將類型分類為新聞台、娛樂台、日本台等等,
電視台間也開始流行策略聯盟,如:三立偶像劇與民視聯播。(犀利人妻)
女人我最大在網路提供資訊,再不斷置入行銷,電視創造話題討論與置入行銷、雜誌、如果要再加上一個媒體為廣播或報紙,何者適合?
我覺得報紙較為合適,因為女人我最大主要是提供保養品彩妝或流行,這些東西都是需要視覺刺激的,如果只有聲音沒有視覺效果,加上流行資訊通常都是閱聽眾沒有見過的,就更難用形容詞來幫助聽眾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