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管理?
壹、管理的定義:
為能有效的運用所能取得的資源以達成組織目標,而採行的活動及方法稱為管理。
貳、說明:
一、有效:效率---把事情做對,以最節省資源的方式,快速的完成工作。
效果---做對的事情,以正確的方法或途徑,達成預定的目標。
二、組織:一群人按特定的結構集結在一起以便達成共同的目標,稱為「組織」。
三、資源:人力、資金、設備、空間、時間、技術、物料、能源、資訊。
四、目標:組織所欲達成的有形成果。
五、活動:計劃、執行、查核、行動等之管理循環過程所採行的活動如:設定目標、擬定計劃、整合資源、溝通協調、有效授權、追蹤控制、問題分析、理性決策、教育訓練、激勵士氣等。
六、方法:上述活動的正確有效的執行方法,包含思想文化的改造,政策的宣導,系統制度與表單的設計,執行前的訓練,執行過程的稽核,及結果的檢討及改善。
參、管理與經營的差別
1. 管理者與經營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對,經營者是做對的事情。
2. 經營是要宣揚企業的經營理念,規劃企業未來所要發展的事業,所要開發的產品,選定客戶群,決定競爭策略及企業的核心價值;管理是要正確有效的執行前述所規劃的事項。
3. 經營猶如在規劃一項產品,外觀顏色、材質、質感、重量、外觀尺寸、包裝、標籤、以及所需具備的使用功能,管理猶如製造該項規劃的產品,講究如何運用最少的人力、最節省成本的材料、最少的投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符合規格的產品來,但能否賣得出去,主要還是看所規劃的產品是否符合目標客戶的需求。
4. 在工業化時代企業注重的是「管理」,是如何讓組織有效的運作,賺取的是管理財;但是進入智識經濟時代之後,企業必須注重的是「經營」,是為企業開創藍海策略,賺取的是經營財,因此,企業除了選用好的管理者外,更須要的是培育經營者。
5. 效率是追求達成更高的投資報酬率;效果是做對的事,以創造更大股東價值。
6. 企業的競爭,在管理上是在比誰最會善用資源,在經營上是比誰最有辦法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
肆、管理概說
1. 有位管理大師曾經說過:「管理很簡單,只要三天就可以學會,但是要精通,那是一輩子的事。」。意思是說,只要知道管理的幾個重點,就可以做管理的工作,但是要做好管理的工作,就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累積管理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才能不斷的改善管理績效,讓管理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2. 管理可以分為管理科學和管理哲學。管理科學猶如電腦的硬體部份,管理哲學則如電腦的軟體部份。硬體部份就像我們一般使用的有形的工具,很容易複製,也很容易學習,全世界的電腦硬體可以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但配上不同的軟體(管理哲學),其功能就產生很大的不同。軟體部份,也就是管理哲學,深受企業文化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思維的影響。多數人會同意「人才是決定企業勝敗的關鍵」,對管理者而言,人是硬體,選擇什麼樣的人,就是軟體,也就是管理哲學的部份。首先選擇有德又有才的人應該毫無爭議,但次選「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就會因為不同的管理思維,而有不同的選擇,當然結果就會不一樣。
3. 當90年代,日本產品的品質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很多國家派人到日本學習,日本人很大方的把他們的品管圈活動,提案改善制度,以及其他的管理工具介紹給大家認識。最後日本人說了一句話:「你們可以學到我們的肉體和骨架(制度、工具),但學不到我們的精髓。他們所講的精髓就是哲學的部份,因為管理哲學的部份深受文化的影響,日本的服從性、精益求精、以及講究完美的文化,外國是不容易學到的,縱使知道,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變的。
4. 管理的重點在「有效運用資源」和「達成目標」,要「達成目標」可以利用PDCA管理循環,來貫穿達成目標的意志。若說管理很簡單,只要懂得PDCA管理循環,就能掌握管理的主軸,至少可以拿個六十分。就像有人說ISO品質系統很簡單的意思是一樣的,沒錯,要通過ISO品質系統認證並不難,只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夠了,但通過認証只代表品質系統的基本架構已能運作,並不代表產品的品質一定能滿足目標客戶對品質的需求。在管理上,若不只是要達成目標,還要講究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以及使用最少的資源,那就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改善對資源的使用效率,這正應了一句標語「只有更好,永遠沒有最好」,或另一句標語「改善是永無止境的工作」。
5. 要「有效運用資源」,就要懂得很多知識工具,例如IE七大手法,品管七工具,七大浪費、5S、看板管理、組織系統流程.......等等,還要建立很多系統制度,例如: 品質管理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工廠管理系統、行銷管理系統、研發管理系統、標準化制度、提案改善制度、稽核制度、經營管理審查制度....等等。而且不只是要懂,還要透過實踐與不斷的檢討改善,才能讓管理的功能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