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0M100的學習歷程檔案
      協作的、分享的、社群的知識管理中心
      • WePortfolio
      • 關於我
      • 生活札記
      • 生活歷程
      • 維基知識
      • 相簿
      • 資源中心
      • 登入
      • 分類
      • 統計資訊
        • 到訪次數490
          訂閱次數1
          文章總數19
          今日文章0
          回應總數0
          今日回應0
      • 我修的課
      • 帳號:
      • 密碼:
      • <%INPUT_CAPTCHA%>
      • <%IMG_CAPTCHA%>
      • 最新回應
      • 最多回應
      • 推薦網站
      • 我的行事曆
        • ()
      主題:
        • 長頸族文化
        • 前言

          世界文化無奇不有,在泰國北部居住著一群從小便將銅環套在脖子上的民族-長頸族(克揚族),他們的獨特文化從以前便流傳至現在,本次報告將對於此民族的歷史發展做相關報告。

          這次我們選用的主題是泰國的長頸族,該族的特色是其他國家中鮮少所聞的,因此長頸族的文化也被列入國家觀光景點之中,但當地政府對於長頸族的待遇卻是相當不合理,甚至可以說在利用長頸族來賺取高額的觀光費,因此本次對於長頸族而做出相關研究。

          文化介紹

          喀倫族(Karen)原本是一支緬甸山區生活的少數民族,向來居住在深山密林裡,以耕種自給自足,直到1948年他們遭到若開族人的侵略和壓迫,不得不逃往異鄉。目前他們雖然住在泰國北部的難民營裡,但仍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讓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銅項圈就是喀倫族(Karen)人的典型習俗。

          為何要帶銅圈,因為人們已主要把這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 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克扬族人继续在小女孩年满5岁时开始为她们戴上铜项圈。也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喀倫族人繼續在小女孩年滿5歲時開始為她們戴上銅項圈。 克扬族女人认为这种习俗完全可以接受。喀倫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 “一开始是又疼又重,不过最后总能适应。”克扬族人莫波说,“最苦的是在天热的时候,铜圈热得烫人。”这种时候我们只有到河水里泡一泡,才能给铜圈降降温。

          喀倫族人說“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這種時候我們只有到河水里泡一泡,才能給銅圈降降溫。 假如不这样做,即使天气凉快下来,被阳光烤热的铜圈仍会把一阵阵热浪传到全身。假如不這樣做,即使天氣涼快下來,被陽光烤熱的銅圈仍會把一陣陣熱浪傳到全身。

          而喀倫族(Karen)女人這種奇特的裝飾物,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2月都吸引了大批來自西方的遊客到這裡參觀遊覽,而要進入難民營需交一定的費用,這個參觀費是目前這些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但他們只能拿到總錢數的一半,其餘的都落入了泰國人的腰包。這對泰方來說是一筆大有油水可撈的生意。遊客們總是興高采烈地打量著這些長頸女,拍些照片後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泰國人為了光觀收入,還曾強行帶一些喀倫族(Karen)婦女到泰國北部的帕堯難民營去展覽。在那裡,遊客花上幾個小錢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卻沒有人真正關心這些緬甸長頸女的命運。


          報章雜誌

          異樣的美麗-泰國長頸族的女孩子們

          【大紀元4月24日訊】

          長頸族,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東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Karen)的一支巴東(Padaung)族所組成的,目前遷居於泰國北部的難民營中,所以只能在泰國的湄宏順鎮(Mae Hong Sung)看的到。

          “湄宏順”在泰語裏的意思是指“薄霧籠罩的小城”,這個海拔3000公尺的山區小鎮,夜裏空氣清新,冰涼如水,寧靜如詩,因此也有人將它譯名為“夜風頌”。湄宏順府是在1965年,與清邁連接的公路完工後才與外面的世界有了聯係,在這之前似乎只有一條河水接通兩地。

          長頸族覺得女子頸越長便越美,而且據說要做長頸女是要經過挑選的,只有出生在某個特定時辰的女孩才有機會被選中。

          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在脖子和四肢套上銅圈,這1公斤的銅環,從十歲開始便每年在頸上多加一個,一直到二十五歲為止。這些環只能不斷往上添、而且終生都要佩戴著,她們一生中只有幾次把頸上的銅環取下來,那就是結婚、生子以及去世。通常她們不輕易讓外人看到取下銅環的樣子,即使親人丈夫也不例外。

          女孩接受了幾個小時的推拿按摩之後,就有精通的人替她在脖子上纏上銅圈,銅圈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裡,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晚上睡覺的時候只取下後面的豎環,而其它環也不取下來,幾天洗一次澡,幾個人互相幫助,用祖傳草藥泡水,拿布在環和脖子間搓洗。而面對炎炎夏日時,她們還要躲到河裡去給銅圈降溫。

          過陣子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再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圈,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後、身體完全定型為止,喀倫族(Karen)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圈銅項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間。

          泰國醫生認為,這些「長頸女人」的脖子看上去好像是比別人長,但事實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而只是在銅圈的壓迫作用下,將肩膀及鎖骨往下壓了,顎部逐漸則向外突出,所以看上去好像脖子「變長」了。


          是什麼原因要讓長頸族女人受這麼大的罪?

            這個習族的傳說眾多,有些人說他們相信人類的祖先男人是龍、女人是鳳,龍和鳳是最尊貴和至高無上的,生在世上的喀倫族(Karen)人都要追求做龍做鳳,當他們將頸項脊椎骨拉得畸形變長,長長而且微微前傾的頸項,加上他們也在手臂和小腿也加了一圈圈的銅環,走起來果然像是像鳳凰騰飛的姿態。也有傳說喀倫人原住在緬甸東部,以務農為生與世無爭,但外人對該地的天然資源有意併吞而引發戰爭,當男人出去打戰,女人就把貴重金屬品鑄成金、銀或銅環,戴在頸上或腳上。

          也有人說喀倫族(Karen)這種怪異的裝扮是因為以前居民惹怒了神靈,就派了老虎來吃女人。因此他們決定所有女孩都戴銅頸環以自衛。

          另外則說,喀倫族(Karen)男人是故意把自己妻子的脖子弄長的,為的是不讓她們被敵對民族擄走;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裝扮是男權主義思想遺留下來的,因為男人只需取下一隻銅圈,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自己的妻子。

          最後一種說法是,據說長頸族最早居住緬甸境內﹐他們也是一個強悍的山族群﹐曾經占有很大的地方。他們也有酋長領袖﹐後來有一次與別的山族戰爭失敗﹐他們族人有的被屠殺﹐有的逃亡﹐退入深山野林。在逃亡中族人還帶走酋長唯一存活的小女兒﹐為了使族人有所認識﹐特別把野生籐紮成小項圈,套在小女孩頸上作為標誌。族人井發誓有朝一日回到他們的原住地﹐才把黃藤項圈脫下。以後他們族中的女孩子的頸上都套上籐圈﹐直至近代才改用黃銅頸圈。而且每年要加多一個。

          盡管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對於“長頸女”纏繞銅圈,這一習俗的來源眾說紛紜。不過如今人們已主要把它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

          但“長頸女”習俗延續不絕的原因,有一點達成共識:為了金錢。自10餘年前因戰亂逃離故鄉後,他們一直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裏生活,雖然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於是長頸女人經營各種紀念品專賣店,他們完全是靠旅遊業生存的。

          書上文獻

          長頸族即是巴東族,原本住在緬甸,屬於喀倫族的一支。人口約有27萬5千多人的喀倫族是泰國最大的高山民族,佔泰國高山民族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喀倫族不但擁有自己的語言稱之為喀倫語,還有同族聯姻的風俗,唯一母系社會。喀倫族的婦女可根據穿著的服裝顏色來判別其婚姻狀態,若穿著白色即表示尚待字閨中,如穿著紅色、黑色或其他顏色者,即是以嫁為人婦。因受到傳教士的影響,大多數的喀倫族都信奉基督教,放棄了原本的信仰和習俗。

          1990年帶為避開緬甸內戰而離鄉背井,目前只有少數居在湄宏順府的難民營。

          環繞在脖子、手、腳上的黃銅環及為國際馳名的的長頸族標記。相傳該族女子約5~9歲時,便在巫師舉行的儀式下,首次戴上銅環,直至25歲為止。婦女頸上逐年增加的黃銅環,有的近30公分高,重量可高達20公斤。至於這項佩帶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是為了讓婦孺躲避老虎攻擊脖子,一說是避免引起村外男性的非分之想,也有一說是為了表示對祖宗的敬意,更有人認為這是種美麗的象徵。原本逐漸受到年輕一輩排斥的習俗,現今為了生計,幾乎族內女性都戴上項圈以賺取觀光客的荷包。

        • 檢舉不當內容

          • 引用(0) 2010-01-15 23:39




            引用:




        • 回應與討論